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钱姣姣 杨丽)“穿上汉服,我才真正来到了中国!”“我在中国吗?是不是又去了别的国家!”来自中亚国家土库曼斯坦的唐一泓兴奋地向记者分享她在中国的经历,22岁的唐一泓现如今在北京交通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今年是她在中国的第五个年头。
“没想到我会出国留学”
谈及为什么会来中国留学,唐一泓回想起当初的选择,也觉得很诧异。18岁时的唐一泓原以为她会在土库曼斯坦的一所大学读经济学相关专业,毕业后顺其自然地进入银行工作。但是偶然间,她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了物流管理专业在土库曼斯坦非常流行,敏锐的她萌生出一个想法,“如果我现在学习物流管理专业,那以后会非常好找工作!”
看似一时兴起的想法却有着理性分析的支撑。土库曼斯坦位于中亚西南部,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与阿塞拜疆、俄罗斯相望,南邻伊朗,东南与阿富汗交界。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沟通了中亚、中东、南亚与高加索地区,同样也是中国通往南亚、中东、东欧等地进出口市场的走廊,还连接着中国与里海。土库曼斯坦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的商品经由这里源源不断运往欧洲。唐一泓认为,土库曼斯坦和中国在物流领域合作空间广阔。
北京交通大学的物流学科是我国物流领域的著名学科。就这样,在多方考量下,唐一泓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开启她的求学之路。
“来到中国,我很幸福”
来到中国后的唐一泓,除了学习,她还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走过中国的很多地方。
在“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活动中,唐一泓第一次体验了中国的传统服装——汉服。精致的盘发和华丽的服装让她感觉自己就是中国人。“穿上汉服,我才真正来到了中国。”唐一泓感慨道。
唐一泓身着汉服 受访者供图
除了北京,唐一泓也“打卡”了许多其他的中国城市。
在贵州,她领略了民族风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在上海,时尚和国际化的都市化气息让她兴奋不已;在青海循化县,她惊叹地发现这里有人会说土库曼语。“想家的话,我一定会再去内蒙古。”唐一泓对内蒙古的食物念念不忘,这里不仅能尝到和家乡味道一样的酸奶,还有家乡没有的咸奶茶,直到现她仍在网购内蒙古的咸奶茶。今年,唐一泓还体验了一把淄博烧烤,人们聚在一起围炉夜话的氛围与烧烤散发出的迷人烟火味,都让她无比放松和沉醉。
在她眼中,去过的每一个中国城市都是不同的存在,唯一相同的是,每当她来到一个新的城市都惊呼自己是不是又去到了另外一个国家。“来到中国,我很幸福”唐一泓开心地说道。
图为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撒拉族历史文化地标骆驼泉内,唐一泓(左一)和当地讲解员合影留念。 马铭言 摄
已经大四的唐一泓决定毕业后继续留在中国,深入钻研物流管理专业,将所学应用于家乡建设。
中国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让她感受到科技与环保的双重力量,她也希望中国和土库曼斯坦能在贸易上加强合作往来,能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带”回国。
“回国后,我想开一家自己的物流公司。”谈及未来,唐一泓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完)
12月6日,海信冰箱·雨辰公益助学来到了青岛市东西协作城市——甘肃陇南,为当地的礼县第三中学送来了海信的爱心捐助,也为这个季节注入了一抹温馨的暖意。
礼县第三中学位于陇南礼县中坝镇集场坝村,是一所乡村中学。青岛市组织了大量东西协作优秀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持陇南。很多从青岛、兰州等地的优秀教师来到礼县三中,从“求真、向善、尚美”等基础问题抓起,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加强管理、建设文化、打造队伍、社会帮扶等方式,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精神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为了给帮扶老师以及学校孩子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和读书条件,海信冰箱·雨辰公益助学在经过深入考察后决定对礼县三中进行教育捐助。助学团队有针对性地捐助了空调、冰箱和洗衣机等物品。同时,针对贫困、留守儿童多的问题,海信冰箱·雨辰公益助学还采取一对一帮扶,对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孩子设立专门的奖学金。
海信冰箱•雨辰公益助学
海信冰箱·雨辰公益助学的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助学团队还将会根据陇南当地教育的具体情况,把一些比较成熟的助学项目如“海信学堂”、“心灵驿站”以及其他爱心方式进行落地,助推当地教育的发展。
通过东西协作的方式对偏远山区学校进行教育援助,是海信冰箱·雨辰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贵州安顺,到甘肃定西,再到陇南,海信冰箱·雨辰助学也以自己的公益教育方式不断践行着乡村振兴之路。
2017年1月14日,海信冰箱开启了公益助学的道路,6年来,海信冰箱·雨辰助学的脚步走过了全国10多个省市地区,捐赠物品近万件,线上线下授课近百次,受益群体近20万人,受到助学学校和当地政府的肯定,多次获得红顶公益的荣誉奖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未来,海信冰箱·雨辰助学将一如既往地投身公益助学事业当中,将爱心传递到每个角落,向社会输送更多积极能量。